河北献血>>新闻动态

评论:有平常的善举才有仪式的价值

2017-02-07 10:09:58 来源:红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昨日是“武汉第一热血家庭”户主刘源60岁生日。献血40年,他用最后一次献血,度过了充实又难舍的60岁生日。(2月6日《长江日报》)

刘源这一次献血有些仪式感,恐怕除了有记者作报道,拍了照,主要是因为是最后一次,他自己看得很神圣,提前作好预约,希望好好享受,让献血的经历圆满。原来,仪式感是献血者内心的一种尊重、珍惜和不舍。

其实,社会如果给刘源最后一次献血一个更庄重的仪式,也有充分理由。因为他带动妻子17年从不间断献血,成为武汉献血女冠军,直到2016年年满60岁而告别献血。因为他带动儿子献血也超过了100次,用献血传承家风,成为家风建设的过硬标本。一家三口全都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然而,更难得的,却不是刘源本人献血几十年如一日,也不是全家出动献血,而是他和家人都把献血看成一件小事,就是刘源认为很神圣的最后一次,都没要家人陪同。他还把这件小事限定为私事,40年来把献血都特意安排在休息日,从不因为献血而请假。

义务献血作为多数人尚不能成为终身自觉行为的善举,有必要得到政府、社会和单位的褒奖和关照。但当事人不把善举当壮举,把献血当作一种生活常态,发乎本心,源于本性,不以回报作为条件,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愉悦,有力地镜鉴着浮夸高调的“炫善”、矫言虚饰的“伪善”、麻木冷漠的“不善”。

我不苟同有些领导干部称自己是为谁“打工”,就像不赞成领导被人称“老板”一样,因为这与人民公仆和宗旨理念相悖。更反对有些人动不动把正常履职说成奉献与牺牲,也反对社会上种种把苦功当功劳,把应尽义务说成是英雄行为,把社会赞誉当作索取利益敲门砖的现象。

古代人拜谒君亲师,或者拜读圣贤书,都要沐浴盛装,更要平时虔诚修身养性,这一切都是为了面对神圣。刘源为了走进最后一次神圣,铺垫的是40年没有杂念的平常,是一家人的默默前行。现在主题党日活动很流行,我们平时所思所言所行,是否匹配这重温誓词、诵读党章的庄严仪式?我们是否平常当非常,把一件件应该做的事都演绎成了给自己加冕的仪式?真正有价值的仪式不会很多,却是由很多平常的善举所凝聚。

文/易国祥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