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血>>新闻动态

有一种职业叫采血护士

2017-01-11 15:16:11 来源:河北省血液中心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有一种职业叫采血护士

精神焕发、热情体贴、业务熟练、行动利索……在活动范围不足8平米的采血车上,河北省血液中心的采血护士们迎来送往,与献血者们融汇成一体。日复一日看似重复的工作中,她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年复一年觉似波澜不惊的生活里,她们有着不同的烦恼。光鲜的外表下,她们也有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这份职业带给她们的有酸甜苦辣,同时还有身为采血护士那份特殊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她们是“天使”,也是爱岗敬业的“女汉子”

护士天使,听起来总给人一种善良、纯洁、大爱的感觉,殊不知护士也分为好多种,比如最被大家熟悉的在医院工作的,细分有在病房、在急诊、在手术室的等等,还有一种护士是不被大众所熟知的,那就是采血护士。今天,让我们通过采血护士陆江洋的经历来一起感受一下,护士和护士的不同。

2006年3月,22岁的陆江洋大学毕业来到河北省血液中心,成为了成分科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面对与学校课本完全陌生的内容,她选择了踏实学习和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成分科的工作主要是把采集回来的血液通过过滤、离心和分离方法,制备成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这是类似熟练流水线的作业流程,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的对象就是一袋袋的血液。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体力累。血液需要轻拿轻放,否则会导致红细胞破裂,治疗效果下降,只有严格按操作规程做才能保证血液的质量。

陆江洋回忆说:“因为站着在低温环境工作很久,所以常年要穿长袖长裤,每天搬运的血,大概有100袋,搬来搬去,完成不同的内容,算是个体力活。”后来,她被调整到外采做了一名采血护士,她才发现,在血站工作,除了要面对体力上的辛苦,还要面对很多不理解和质疑,那种无力感才是真苦,那是无力倾诉和无法辩解的憋屈。

“我们是血站的一员,站荣我荣,站耻我耻,肯定不希望有人攻击我们爱心事业啊!”她感慨道,“如果有人质疑我们的安全性和收费这样一些问题,肯定会心里不舒服。希望大家能多参加血站开放日活动,亲眼看一看,比我们自己解释一百遍都强!顺便做个广告,血站开放日活动预约电话87817771。”

既然说是女汉子,就不得不提起她们对自己的评价。

有一种职业叫采血护士

“我们比医院的护士粗多了!”陆江洋笑着说,“到了外采队,工作的内容和学校学的有点一样了,都是扎针,但是和医院还是不太一样。医院护士排班很稳定,三班倒,时间也相对固定,大中小夜班分的很清楚,不管是输液的,打针的,还是手术的,上班后都要准备药品。我们的相同点是手脚是一样的麻利,说话语气也是一样的温柔,可是工作项目上我们就粗多了。”

“粗”,是她们对自己女汉子一样行为的描述。她们通常早晨7点半上班,晚上7点下班,这样的工作时间能占到全年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如果遇到要赶特别的农村集市或者出团体,可能6点半就得上班。

“粗”,还体现在体力上。她们每天到单位要先领取一天采血所需要的物资,比如血袋子、化验试剂、餐点和招募需要的纪念品,这些东西必须用平板小推车装,一般都需要装两车。从单位的地下室库房拉到自己队里的采血车上,搬上搬下的,全靠体力。尤其是到了采血现场,这些东西还得卸下来,除了装车的两平板车物料,固定的还有桌子、椅子、帐篷和宣传展板,这一布置收拾,半个小时过去了。面对这样体力上的辛苦,女汉子一样的陆江洋笑笑,“没什么啦,习惯了。”

在她们看来,这样的体力活,和别的科室是一样的,在哪都会有,不辛苦,最难的是与人打交道。不分寒暑和风雨,她们每天要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话语:“您献血吗?”“献血既能救人又有益健康,了解一下吧?” 说的口干舌燥,还不敢喝水,真的是回家后连一句话都不想多说了。为什么不敢喝水?“喝了水要上厕所,一般出来都乡村集市的,去个厕所走半天,得耽误多少事啊,憋着!我们早出晚归,忍着不去厕所,克服着不按点吃饭,为的就是影响更多人加入我们啊!”

身为采血护士,她们非常清楚多采集一袋血液对于临床就是多拯救一条生命的重要性。她们微笑服务,耐心解释,就是希望献血者献完血感觉温馨,身体无不适,感受到奉献爱心的行为是值得的,下次还能再来,能成为固定献血者。“大部分献血者是理解我们的,但是总有不理解的,那个时候,我们总要尽最大努力解释,可还是会经常得不到理解,那时候就是真委屈了。比如有一次面对一位已经献过十几次血的献血者,出于尊重,我还是问她,您是献200毫升,还是献400毫升?她大声呵斥道:献400!我什么时候献过200?这时候,被呵斥还要温柔回答,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时候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献血者,莫名其妙就充当了出气筒的角色。“可能个别献血者心情不好,到了咱这来献血,就是各种不满意,你解释他说你说的不对,不听。你不说话,他就说你服务差,不理他。这种情况也没个倾诉,挺委屈的。”个别时候还遇到过一些被调戏的情况,还不敢翻脸。“有一次,有个化验没有通过的献血者在等候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从背后摸了我大腿一下,我当时感觉特别憋屈,但也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了。”

“在工作中,更多的时候是遇到献血者对献血比较害怕,不理解的,我们就得多耐心解释,多宣传血液生理知识,让每一位献血者明白血液在人体内的代谢作用。每当人家因为我们的解释而感觉献血这事挺好,不疼的时候,我们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啥苦也没有了!”

采血护士们在外出赴县里采血时,一干就是12个小时,早晨天不亮就得走,走晚了怕市里堵车,也怕到了县里太晚,人们都回家休息了,她们只能利用路上颠簸的时间睡个回笼觉,或是解决自己的早餐问题。到了目的地,大家必须麻利地下车,支遮阳伞,摆桌子,搬凳子,拿体检表,支宣传展牌,开始迎接献血人群,整个过程就跟打仗似的,因为早收拾完毕,就能早迎接献血者,早来一个人,就能多挽救一条生命。而晚上下班的时间,正好反过来,只要有人来咨询,就愿意加班晚走,而回到单位后还得再当一次搬运工。无论有人没人,中午还没办法休息,护士们既要当联络员又得当宣讲员,工作拉不开还得当救火队,哪等待的人多就帮哪个岗位干活,每个护士都是“全能选手”。

有一种职业叫采血护士

她们为人妻女,更是孩子的母亲

在一线采血岗位上这一干,就是8年。提起一位女性最重要的三个角色:女儿、妻子、母亲,陆江洋说,这么多年,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和逐渐年迈多病的父母了。

“只要工作需要,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困难,她都能克服,用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和她共事的同事评价道,“她孩子小,而且还是两个,都没有自己带,父母帮忙带着。”

那时候工作压力大,缺人,为了保障临床用血,采血队需要提前一天晚上赶赴郊县县城,有时甚至连续3天都要住在县里进行采血工作,江洋根本顾不上照顾孩子,所以还没出哺乳期就早早给孩子断了奶,回来正常上班、替班。而这样的场景,不仅仅发生在陆江洋的身上,在外采的护士里,80后的护士们是工作的主力,也是这样场景的一个个缩影。为了确保每日正常出车,大家常常要比正常的7点半上班时间更早到,比7点下班时间更晚归,“经常是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有醒,晚上下班回家,孩子已经入睡了,家都快成旅馆了,我只是回去睡个觉,根本没办法照顾孩子。”从江洋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年轻护士们对于家庭、对于孩子深深的愧疚。

“这几年,我们外采的工作人员从当年的不到40人上升到现在的70多人,新进了很多员工,她们像我一样,大部分是护士,而且年轻的护士多,适婚适育的女性多,孩子小于3岁的妈妈多,即便是医生,也是一样的情况。我觉得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都是这么熬过来的。”

她们热情服务,诚恳待人,不论是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还是工作中的不顺心,她们都没有将不健康的情绪带到采血岗位上来。尽管在采血过程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献血者,有的甚至是“吹毛求疵”,她们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

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工作能够得到更多市民的认可,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愿好人一生平安,愿社会更加安定!血液工作者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为爱保驾护航,一起为爱添力加油!

了解更多内容请查看河北献血网

责任编辑:高小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